第一財經最近一期的“總編時刻”請來了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他談及了自己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理解,分享了這家具有百年創新歷史的跨國巨頭企業如何借勢打造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自身影響力的經驗,以及對業界加速轉型的建議。
- 新質生產力“喜新不厭舊”,數字化是關鍵
為了給中國產業發展提供更強勁動力,中國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要求“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基于施耐德電氣多年的創新實踐,尹正深切感受到新質生產力內在的“三高”特性,即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
在尹正看來,高科技就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發展動力。2024年,國家數據局發布《“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人工智能+”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不管是‘數據要素x’還是‘人工智能+’,都在強調先進技術賦能各行各業,推動社會經濟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高效能則強調全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高質量要求經濟增長擺脫化石能源驅動的傳統模式,構建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總結三高特征,尹正認為,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通過發展高科技、高能效、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化和綠色低碳雙轉型,我們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同時減少對整個生態環境的碳足跡”。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做客第一財經“總編時刻”
盡管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傳統產業也是新質生產力的賦能目標。“新質生產力是喜新不厭舊的。”尹正表示,傳統行業只要能以創新為動力、以數字化技術為引擎,堅持可持續發展,一樣可以打造新質生產力。
其中,數字化技術可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內涵。以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為例,這家被世界經濟論壇認可的“端到端燈塔工廠”就是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典范——通過部署數字化和綠色創新技術,這家已經建立十幾年的老工廠實現了系統100%安全可靠運行,運營用電成本降低7%,年生產效率提升14%,所在園區更實現了100%使用綠電。
獲得世界經濟論壇“端到端燈塔工廠”稱號的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
- 從“競爭力”到“影響力”,企業成功注重新內涵
作為生產力的躍升,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要素轉向全新質態,這必將促使產業生態和企業內涵發生變化。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驅動,本質上是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這些都要求高度開放的生態協同。
尹正提出,“首先,創新技術本身就是互相融通的,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和各種應用場景的結合,就需要跨界、跨出公司本身的院墻,尋求廣泛合作。”其次,數字化要求開放協同。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必須打破孤島,貫穿產業鏈上下游才能產生價值,數字化技術也要求廣泛部署和密切協同。最后,綠色發展也要求協同。減碳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而“凈零碳”本質上要求“全價值鏈統一設計、協同部署、共同減碳”,需要生態圈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因此,在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企業必須更加注重創新、數字化和綠色,企業競爭的內涵和成功的標準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僅要取得商業成功,還要注重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躬身入局,做新質生產力的踐行者,還要廣泛賦能生態伙伴,做新質生產力的賦能者。
為此,施耐德電氣近期提出了“影響力”理念:每個企業、機構組織和個人都要在實現業務運營成功的同時,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廣泛賦能生態伙伴,與產業伙伴和社會各界共同探索面向未來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模式。
施耐德電氣提出“用行動創造影響力”
在尹正看來,“影響力”包含多個不同的層次,其中,“商業影響力”是企業成功的基礎。在先進技術的助力下,企業要全面提升效率,獲得商業成功,形成行業影響力。比如施耐德電氣的中國工廠就通過部署數字化運營系統,整體生產效率提升8-10%,供應鏈能耗比2019年降低了13%。
其次,“生態影響力”是企業成功的保障。只有廣泛協作,才能推進創新、可持續和數字化,從而加速打造新質生產力。施耐德電氣積極賦能伙伴,不僅實現精益制造和綠色低碳,還提升數字化技術和可持續服務能力,打開更廣闊市場,共同為全球用戶增效降碳。施耐德電氣已承諾,將在204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碳中和,205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凈零碳排放。同時,“從2017年到2025年,我們要幫助全球用戶減碳8億噸,目前已減碳5.53億噸”。
最后,“社會影響力”是企業成功的價值所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企業、政府、社會機構、教育界的共同發力。施耐德電氣就通過產教融合積極培養產業人才,提供清潔電力和技術培訓,還發起多項員工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助力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 三大舉措,打造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影響力企業”
在新質生產力時代,企業的競爭內涵從競爭力轉向影響力,那么面對“新時代、新規則”,什么樣的企業才能快速進化,打造影響力,從而持續獲得成功?
在尹正看來,新質生產力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理念轉型:企業必須打破封閉、排他的傳統競爭思維,拋棄漠視生態和社會環境的狹隘理念,以“影響力”視角全面評估自身優勢,積極融入生態協作。
從“競爭力”到“影響力”,新質生產力時代企業成功的新內涵
“施耐德電氣不僅持續強化自身‘影響力’,還以這一理念為更多企業賦能,共同打造適合新質生產力時代的發展理念和生態系統。”基于自身經驗,尹正建議,企業打造“影響力”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對內進行全面創新,二是對外廣泛攜手生態伙伴,三是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戰略核心”。
具體來說,在打造“商業影響力”的道路上,企業需要加強創新,樹立領先優勢。中國是施耐德電氣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擁有五大研發中心,去年還在北京成立了AI創新實驗室,與客戶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多元化的AI+應用場景,培養本土AI研發人才。同時,創新也離不開企業、政府機構和學界之間的協同。施耐德電氣近日就與英偉達合作,集成雙方技術能力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提供虛擬仿真和無縫協作,并推動邊緣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施耐德電氣上海研發中心
其次,企業還應廣泛攜手生態伙伴,以打造“生態影響力”。比如施耐德電氣以技術和經驗賦能上下游供應商增效降碳,其發起的供應商“零碳計劃”旨在推動全球前1000家供應商到2025年減碳50%。江西威爾高就通過參加這一項目,實現了產能優化、能效提升和綠色能源應用,僅光伏協議每年就可減碳2200多噸,通過設備能效提升每年還可減碳337噸。
同時,施耐德電氣也賦能商業伙伴提升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量傳統分銷商正逐步成長為技術型伙伴,與施耐德電氣共同服務各界用戶。例如,固特安能捷通過施耐德電氣EcoXpert合作伙伴計劃成為數字化能效專家,與施耐德電氣共同為傅雷圖書館部署了數字化能效解決方案,幫助圖書館的光伏自消納率達到88%,碳排放減少約70%,成為了“全球首座LEED凈零碳認證圖書館”。
傅雷圖書館成為“全球首座LEED凈零碳認證圖書館”
最后,通過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核心戰略,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企業方可實現“社會影響力”。施耐德電氣將可持續發展貫穿于核心業務,搭建了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包括覆蓋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交付、綠色運維的端到端綠色價值鏈,聯合上下游和客戶共同形成高效、韌性、可持續的供應鏈。為此,施耐德電氣長期位列Gartner全球供應鏈前25強,并在2023年位列第一。對外,施耐德電氣還通過碧播計劃、中法產教融合等項目,攜手全國100多所職業院校培養數字化和綠色低碳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受益學生近十萬名,不僅幫助青年成長,更為產業轉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打造新質生產力和企業影響力,必須從自身做起。”尹正強調,作為新質生產力的踐行者和賦能者,施耐德電氣將堅持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并繼續強化生態圈,與更多中國伙伴相互賦能。“我們期待更多伙伴加入進來,共同創造對產業、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力,在高質量發展時代共贏未來”。